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七零女知青美又凶第31节(1 / 2)





  王老三早年上过战场,腿受过伤,走路有些跛脚,得了村里的特许不用下地。

  这会儿正在自家院子里用竹篾编织菜篮。

  沈若娇和童圆圆走了进去,看着满院子都摆放着各种木材、竹子,有完成了,也有做了一半的东西,颇是新奇,看啥都想要。

  王老三也没站起来,只道:“你们俩随便看,选好了,我家老婆子下午不上工,待会就能用推车给你们送过去。”

  王老三的两个儿子和大儿媳这会儿正从房间出来,他们要去上工了。

  这阵子,还没到农忙的时候,地里没那么多的活,上了年纪的妇女或是在家里又比较受宠的年轻女孩,还有老人小孩,就不用下地。

  王木和他媳妇和沈若娇童圆圆简单打了声招呼,就快步走了。

  还没结婚的王林磨磨蹭蹭的,一会儿要喝水,一会儿要拿草帽,借机多打量了沈若娇和童圆圆好几眼,对上沈若娇的笑容时,羞涩地别开头,黝黑的皮肤泛上几许并不明显的红晕。

  王林:“爹,娘年纪也不小了,东西等我下工回来再送过去呗。”

  王老三抬了抬眼皮:“滚你丫的,你娘还能干着呢,看到漂亮姑娘就走不动道了,还不快上工去。”

  王林:……

  真不愧是亲爹,他一撅腚,就知道他要拉什么shi。

  王老三的妻子刘婶端了两碗水出来,说是加了白糖的。

  这就是这个时代招待客人最好的饮料了。

  沈若娇接过来喝了,然后选了好些东西。

  炕上用的竹席、炕柜、炕桌,这些都是必须的。

  沈若娇是南方人,她一开始觉得炕桌可以省略,她并没有在床上吃东西、看书的习惯。

  可听了刘婶的介绍后,才知道这边的冬天特别冷,持续时间还很长,不烧炕根本扛不住。

  而有了暖烘烘的炕,许多活动自然而然也都会转移到床上进行,比如吃饭、学习之类的,这时,炕桌就很有必要了。

  再要张带抽屉的桌子摆在床边,当梳妆台,也可以当书桌用,配一把椅子。

  再要个放冬衣和棉被的衣柜,夏天的衣服,还有零食杂物可以放炕柜。

  还有一张吃饭用的矮桌,配了两张小木凳。

  沈若娇自己带了两个搪瓷脸盆过来,但只够用来洗头,还有洗脸洗手用的。

  还得再买两个洗菜,一个洗脚的木盆。

  菜篮子也要两个。

  挑水的木桶也得要两个。

  沈若娇还想买个储水的大瓦缸,还有煮饭用的瓦罐什么的,不过王老三家不卖这个,村北的刘顺子家有,得等下午他们下工再去买。

  放日用脸盆和毛巾的三层木架子得要一个。

  厨房用的橱柜,放洗菜盆和菜篮子和锅具的置物架,砧板各要一个。

  背篓一大一小各一个。

  也亏得沈若娇租的是正房,足有二十五六平方米大,才能放得下这么多的东西。

  沈若娇定制了三道比较轻便的芦苇帘,用来挂在铁丝线上,分开厨房用餐区和里屋。

  最后,还定制了一个浴桶。

  大部分常用的桌椅箱柜,王老三这里都有现成的,其中矮桌、置物架和衣柜、芦苇帘和浴桶,都要现做。

  不过,这几样都没那么急,可以慢慢来。

  童圆圆也选了不少东西,但没沈若娇这么大手笔,只选了一些必须的,比如浴桶什么的,就没要,盆也少一些。

  童圆圆也想给屋子做一下隔断,她本来准备用带来的土布,就是手上的布不太够,还要留着做窗帘。

  如今得知王老三会做芦苇帘,那肯定比用布便宜多了,直接也定了三张芦苇帘。

  这年头,芦苇到处都有,布却是有限的,村里人一年到头也攒不下多少布票,所以大部分人的衣服都是打了补丁摞补丁,新三年旧三年,缝缝补补又三年。

  刘婶用推车送了四五趟,才把两人要的东西都送到了知青后院。

  沈若娇把到货的这些东西的钱全结清,还在做的,也预付了一部分定金,还给刘婶塞了八块糖。

  沈若娇刚才注意到了,他们家有一个五岁的小孙子,一个三岁的小孙女。

  刘婶说等剩下的东西做好,就给沈若娇送过来,然后拿着糖高兴地走了。

  房间里需要打扫的工作,两位婶子帮忙清理的差不多了。

  沈若娇只需把屋里两处用土墙补了的墙面用浆糊贴上旧报纸,免得落灰。

  炕上,先铺两层旧报纸,再铺炕席。

  炕是土做的,不铺报纸是会有灰的。

  新添的家具擦个两遍。

  接下来,沈若娇把东西从两个大行李包往外拿,收拾整理。